首页 产品 案例 动态 关于
首页 / 动态 / 行业动态 / 丑闻缠身的Uber,是否还能自救?
丑闻缠身的Uber,是否还能自救?
2017-06-04 12:03

Uber现在没有万全之策来将自己的四面楚歌一一击破。仅以下这几个问题,就够卡兰尼克多好些白头发了:

一、如何提振已低迷到了警戒线的士气?

因遭受性骚扰而离职的前员工苏珊·富勒(Susan Fowler)自揭伤疤后,Uber随即回应要彻查此事。不过现在,苏珊对Uber的彻查方式显然很不满意。她向各媒体爆料称,Uber是雇了一支律师团队,但调查的对象却是她自己。

对此Uber反驳称,花钱请律师的目的是要将性骚扰案弄个水落石出。谁真谁假现在谁都不知道,但有一点不能不提,那就是:请外部力量来调查对手是Uber素来的手法。

话说这种手法真的很不正当。尽管Uber素来就名声不好,我们也不觉得它理所当然就该这样。

二、如何赢回那些已经凉透了心的司机?

是的,Uber把 2017 命名为“司机之年”,但至少目前,我们还不知Uber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彰显它对司机的重视。毕竟,Uber成立六年来并没有让多少司机过上小康生活,而且它长达数年的虚与委蛇也着实让人难忘——它四处描绘美好蓝图,诱使司机相信只要加入Uber即可轻松过上中产阶级的日子;但随后,司机们却发现自己需要每天工作 10 小时、甚至跨城跑活儿才能赚够一家子的用度。

对了,至今该公司还没给司机端 App 开通“小费功能”(而中国的滴滴是有的),从这点上来说,司机们并未像Uber夸口的那样,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。

三、如何让投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扭亏为盈?

要知道截至目前,Uber都没能刹住大幅补贴的惯性。据报道,在每趟出行产生的实际成本上,乘客只需负担 40%,剩下的 60% 都是Uber自掏腰包。难怪《金融时报》要发文称:“这是个危险信号。它似乎表明:Uber在拿投资人的钱做慈善。”

目前Uber的估值在 700 亿美金上下,而卡兰尼克,据说他要在估值冲到 1000 亿美金时携Uber上市。可是,风投们没那么乐观。他们认为:Uber这种混乱模式会让顶尖人才退避三舍,从而危及到Uber的长远未来——譬如,上市。

四、如何颠覆消费者对自己的看法?

在许多人看来,Uber已经无法摆脱累积至今的恶名。不管卡兰尼克道歉多少次、飙泪多少次、承诺多少次,他都很难抹掉人们对他根深蒂固的记忆。

人们不会忘记,屡次道歉的他,也屡次表现得像个彻底的小丑。在人们眼中,他就是《阿特拉斯耸耸肩》的作者艾茵·兰德所鼓吹的那种人物:明明是贪婪、自私之辈,并且为了取胜不惜代价,但因为打着改变社会的旗号,就可以得到默许和宽宥。

当然在硅谷,这类鬼才可不止卡兰尼克一个,但人们已经认定:卡兰尼克就是Uber的门脸儿,而他的言行就是Uber基因的写照。

所以现在,“Uber换帅”的呼声已经悄然而起了,而且是里应外合。

只是卡兰尼克不会轻易让外来户来拨乱反正。所以现在有传言称,他在积极寻找二把手。至于找到后Uber会把多少权力放给这位二把手,投资人们自然会密切观察。因为,他们巴不得早点看到Uber自内而外的改变。

突围的可能性究竟有几分?

此文在写作过程中不是没有碰到过质疑。譬如,被称为“Uber政 治天才”的咨询师布拉德利·塔斯克(Bradley Tusk)先生,他就认为:提出“Uber是否还能自救”这一问题分明就是为了博取眼球。

没错,Uber的确需要努力改进公司的文化与管理,但这是大多数科技公司都需要做的,并不仅限于Uber。况且,投资人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这些,而是公司的创新能力。在这一点上,出行行业还没有哪个同行能比过Uber。

但问题是:消费者们最关心的也是创新能力吗?对此塔斯克回答说:“Uber的确也要尽力关心消费者所关心的。但说到底,在共享出行这一行,做决策时十有八九要从速度出发,而不是从政治出发。”换句话说,他认为只要Uber能一直跑赢竞争对手,它就能永远当老大。

按照这一逻辑,只要Uber肯含羞忍辱、继续埋头于业务并且不再闹什么幺蛾子的话,它总能守得云开见日出。但问题是,仅仅忍耐并无益于解决Uber面临的那个生死攸关的问题,即:它如何培养起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,如何像一家正常公司那样成长。

“如果Uber不能建立像谷歌或脸谱那样棒的内部组织,它就无法实现当初对投资人的承诺。”

——Uber某前员工

雪上加霜的是,虽然Uber的年营收在节节高升,但其亏损也是居高不下。根据彭博社等媒体的报道,Uber 2016 年的亏损有望达到 30 亿美元。从纸面上看,Uber的市值比通用和推特的市值加起来还要高,但投资者们推测:如果再不止损,Uber就要被迫加大对司机的抽成比例并全面削减对司机的补贴,从而导致后者收入下降。